找到相关内容5119篇,用时7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提倡人间佛教圆修世出世法

      我们佛教以慈悲为根本,发菩提心,其归趣在利他。《法华经》中讲说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、寻声救苦的事迹,应成为我们佛子的榜样。《楞严经》中说的:"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",是菩萨利他的行愿,《本生经》里说到菩萨在三大阿僧祗劫中,为度众生,不惜财物,不惜身命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。这对那些只求自利的人来说,应是当头棒喝。   抗日战争期间,太虚大师从南洋访问归来时说:&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042955.html
  • 毗沙门祈祷文

    毗沙门祈祷文 无畏雄狮坐骑上,碑字所生依怙尊,憩者具大善势力,八地自在尊敬礼。四大贤妃四王子,特别行事八药叉,赐予摩尼八龙王,天与罗刹八部属,供养赞颂亦礼敬,怨魔无余悉摧毁,资财受用圆满俱,一切所欲如意成,任运成就利他事!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5267216.html
  • 在骄傲的山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

    “随处与谁为伴时,视己较诸众卑劣,从心深处思利他,恒常尊他为最上”。这个教言告诫我们,无论在何时何地,与什么人的接触中,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低微卑贱。在宗喀巴大师的《事师五十颂释》的顶礼句...呢?所以,我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,一方面要对众生发大菩提心,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贱,从内心深处真实思维利他。在阿底峡尊者的一生中,有三大殊胜窍决:第一是常观自心;第二是用正知正念来对治自心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0575071.html
  • 郭和卿答:佛转正法轮,必须劝请吗?

    请转法轮,与世间一切利益安乐有关,因有劝请法轮之人,始有宣说教法之事,修证佛法,教证功德,由此而生。若合法器,机已成熟,不待启请,然启请而说,此有要义:一、表法之重要,二、菩萨志愿勇猛故,愿自与他,皆转法轮,三、以利他故,此对治轻法谤法业力。佛转法轮,由梵释之请,佛始说法者,以世俗信仰,以梵天为无上,表佛法轮殊胜无比。(摘自《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》郭和卿著述)

    郭和卿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9450980971.html
  • 提倡“人间佛教”圆修世出世法

    我们佛教以慈悲为根本,发菩提心,其归趣在利他。《法华经》中讲说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、寻声救苦的事迹,应成为我们佛子的榜样。《楞严经》中说的:“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”,是菩萨利他的行愿,《...它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五戒、十善,四摄、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。佛子们要奉行五戒、十善以净化自己,广修四摄、六度以利益人群。人间佛教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根本,我们一定要本着“人间佛教”的积极进取精神,为庄严...

    佚名

    |人间佛教|佛教观点|圆修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54992428.html
  • 菩提心教授中的三种发心

    程度后再开始利他。当然,其修行目标始终是“为利有情愿成佛”,而不是为了个人成就。藏传佛教中的米拉日巴尊者,即属于这类发心。   其次是船夫式的发心。船夫和乘客同舟共济,同时修行,同登彼岸。   ...适合做国王,有些人可能愿意做船夫,也有些人可能希望做牧人。但不论选择什么方式,其共同前提和发心基础都必须是利他。也就是说,在发心过程中不可有任何夹杂。若是有丝毫的杂染或自利色彩,我执必然无法彻底破除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21545636857.html
  • 问: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,为什么不能批判?

    行有余力也要帮助别人,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不执著的自利利他利他需要善巧,就是用柔软、慈悲的心去帮助他,而不是去批判他。事实上不能批评任何人,因为一切都是因果,只要多积福报就会感召善缘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20491780676.html
  • 他人在先——儒、佛两家共同的人文情怀

    他人在先——儒、佛两家共同的人文情怀 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严耀中   内容提要:儒、佛两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的一个重要共同点:利他精神,从一个角度来说明佛教,尤其是大乘佛教何以能融入中国文化,成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社会道德准则。   关键词:利他精神 佛教 儒家   文化的融合当以价值观念的一致为核心,而价值观念又主要表现在人生理念的追求和人文心怀的体现上。这是...

    严耀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4860138.html
  • 通贯大小 熔铸古今

    佛教主张自利利他,小乘佛教则只讲自利,属于自了汉,这恐怕是一种偏见。其实全体佛教都讲自利利他,无论是从早期佛典还是佛及其诸大弟子的弘法实践中,都可以看到原始佛教同样是以救度众生为根本目标的,同样充满了利他精神。二者的差别,唯在偏重及出发点不同。   小乘佛教从自利出发,主张由自利而利他,这本身并无问题,己不立何以立人,己不正何以正人,自己尚不能了,又如何觉悟众生、度脱他人呢?如果己尚未了,就忙着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星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205071182.html
  • 通贯大小 熔铸古今(评星云大师著作)

    。或谓大乗佛教主张自利利他,小乘佛教则只讲自利,属于自了汉,这恐怕是一种偏见。其实全体佛教都讲自利利他,无论是从早期佛典还是佛及其诸大弟子的弘法实践中,都可以看到原始佛教同样是以救度众生为根本目标的,同样充满了利他精神。二者的差别,唯在偏重及出发点不同。  小乘佛教从自利出发,主张由自利而利他,这本身并无问题,己不立何以立人,己不正何以正人,自己尚不能了,又如何觉悟众生、度脱他人呢?如果己尚未了,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2042567.html